肠瘘可能由创伤性损伤、炎症性肠病、术后并发症、肠道肿瘤、放射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1、创伤性损伤:
腹部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可能导致肠壁完整性破坏,形成异常通道。常见于车祸撞击、锐器刺伤或内镜检查操作不当。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发热、引流液混浊等症状。治疗需根据损伤程度选择肠管修补术或造口转流手术。
2、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可侵蚀肠壁全层。病变肠段与邻近器官形成病理性连通,常伴腹泻、营养不良。需使用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等生物制剂控制炎症,严重时需行肠段切除术。
3、术后并发症:
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是常见诱因,约占肠瘘病例的75%。与感染、血供不足或技术因素相关,表现为术后持续发热、切口渗液。早期可通过禁食、肠外营养支持促进自愈,顽固性瘘需二次手术。
4、肠道肿瘤:
结肠癌或直肠癌浸润生长可穿透肠壁,形成恶性肠瘘。多伴随体重骤降、便血,CT检查可见占位性病变。治疗需结合肿瘤分期选择新辅助化疗或根治性切除术,常用药物包括奥沙利铂、卡培他滨。
5、放射性肠炎:
盆腔放疗后6-24个月可能发生迟发性肠瘘。电离辐射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易形成直肠阴道瘘等特殊类型。轻症采用甲硝唑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复杂瘘管需行结肠造瘘术。
肠瘘患者需长期采用高蛋白、低渣饮食,推荐蒸鱼、蛋羹等易消化食物。每日记录引流液性状与量,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康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腹压动作。出现发热或引流骤增应及时复查CT,警惕腹腔脓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