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治血小板低有什么药

2025-04-19

296次浏览

血小板减少症可通过糖皮质激素、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免疫球蛋白等方式治疗。该病可能与免疫异常、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

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适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血糖,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功能主治:主要用于过敏性与炎症性疾病。

用法用量:1.补充替代治疗法:口服,1次5-10mg,一日10-60mg,早晨起床后服用2/3,下午服用1/3。2.抗炎:口服一日5-60mg,疗程剂量根据病情不同而异。3.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每日40-60mg,病情稳定后酌减。4.过敏性疾病:每日20-40mg,症状减轻后每隔1-2日减少5mg。5.防止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一般术前1-2天开始每日口服100mg,术后一周改为每日60mg。6.治疗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每日口服60-80mg症状缓解后减量。

2、促血小板生成药:罗米司汀、艾曲泊帕等靶向刺激巨核细胞成熟,提升血小板产量。治疗需持续3-6个月,常见副作用包括头痛和关节痛。

3、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快速中和自身抗体,危急情况下24小时内可使血小板回升。该治疗价格较高且效果维持时间较短。

4、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利妥昔单抗适用于难治性病例,通过调节T细胞功能控制病情。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感染风险可能增加。

5、脾切除手术:对于药物无效的慢性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可消除血小板主要破坏场所。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感染。

日常建议增加红枣、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碰撞出血。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⁹/L或伴随颅内出血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