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与鼻窦炎可通过发病机制、症状特征、病程进展、检查结果、治疗方式等方面区分。两者均涉及鼻腔病变,但属于不同疾病类型。
1、发病机制:过敏性鼻炎由过敏原刺激引发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鼻黏膜出现非感染性炎症。鼻窦炎多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导致,常见于感冒后继发鼻窦黏膜化脓性炎症。前者需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者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
2、症状特征:过敏性鼻炎以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为主,常伴眼结膜充血。鼻窦炎表现为黏脓性鼻涕、鼻塞、面部压痛,严重者出现嗅觉减退。前者症状具有季节性,后者病程超过12周可转为慢性。
3、病程进展:过敏性鼻炎发作呈间歇性,脱离过敏环境后症状缓解。急性鼻窦炎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颅内并发症,慢性鼻窦炎易引发鼻息肉。过敏患者需进行脱敏治疗,反复感染者需考虑鼻内镜手术。
4、检查结果:过敏性鼻炎鼻黏膜呈苍白色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鼻窦炎患者CT显示窦腔黏膜增厚或液平面,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升高。前者需做皮肤点刺试验,后者需进行鼻窦穿刺培养。
5、治疗方式:过敏性鼻炎首选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细菌性鼻窦炎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真菌性需用伏立康唑。顽固性病例可分别选择特异性免疫治疗或功能性鼻窦手术。
日常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过敏体质者定期清洗床品,鼻窦炎患者可尝试生理盐水鼻腔冲洗。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发热头痛时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避免自行滥用滴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