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可通过皮肤科就诊、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中医辨证等方式治疗。药疹通常由药物过敏反应、代谢异常、免疫复合物沉积、遗传易感性、感染诱发等原因引起。
1、皮肤科就诊:药疹属于皮肤过敏反应范畴,建议首选西医皮肤科进行诊断。医生可通过斑贴试验、血常规检查明确致敏药物,急性期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严重病例可能需住院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2、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二代抗组胺药能有效缓解瘙痒和风团样皮疹。这类药物通过阻断H1受体减轻过敏反应,适合轻中度药疹患者,需连续服用至皮疹完全消退。
3、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适用于重症多形红斑或大疱性药疹。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控制病情发展,使用时需严格遵循阶梯减量原则,突然停药可能导致反跳现象。
4、免疫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用于激素抵抗型药疹。这类药物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调控免疫应答,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药浓度。
5、中医辨证:中医将药疹归为"中药毒"范畴,分风热型、湿热型、血热型辨证施治。风热型用消风散加减,湿热型选龙胆泻肝汤,血热型宜犀角地黄汤。外治可用黄柏、苦参煎汤湿敷,配合针刺曲池、血海等穴位。
药疹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海鲜、辛辣等发物,多食绿豆、冬瓜等清热解毒食材。穿着纯棉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水温不超过38℃。记录用药史帮助医生排查致敏原,康复期可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中医调理需在皮疹消退后进行,重点恢复气血平衡,常用黄芪、当归等药材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