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消炎止痛药、滴耳液等,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头孢克洛、氧氟沙星滴耳液。
1、抗生素: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炎。
用法用量:滴耳。成人一次6~10滴,一日2~3次。滴耳后进行约10分钟耳浴。根据症状适当增...
细菌性中耳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阿莫西林是首选药物,对多数常见致病菌有效。头孢克洛适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用药需足疗程,避免细菌耐药。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调整剂量。
2、消炎止痛药:
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耳痛和发热症状。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使用期间需注意胃肠道反应,避免空腹服用。儿童宜选用混悬剂型。
3、滴耳液:
氧氟沙星滴耳液可直接作用于耳道,适用于鼓膜穿孔患者。使用前需清洁外耳道,药液温度应接近体温。避免长期使用以防真菌感染。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
4、黏液溶解剂:
羧甲司坦可稀释中耳积液,促进分泌物排出。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用药期间需多饮水保持呼吸道湿润。与抗生素联用可增强疗效。
5、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适用于过敏性因素诱发的中耳炎。可减轻黏膜水肿和分泌物增多。服药期间可能出现嗜睡副作用,驾驶前慎用。儿童需选择糖浆剂型。
中耳炎患者应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可用棉球堵塞外耳道。增加维生素C摄入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如柑橘类水果、猕猴桃等。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细菌逆行感染。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减少头部剧烈运动。症状持续3天无缓解或出现高热、剧烈头痛需及时复诊。恢复期可进行耳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温度不宜超过40℃。儿童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排除并发乳突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