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主要分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和谵妄五种类型。
一、嗜睡
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或轻微刺激唤醒,醒后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执行简单动作,刺激停止后很快又入睡。常见于睡眠剥夺、药物副作用或轻度脑损伤等情况。这类患者生命体征通常平稳,无须紧急医疗处理,但需密切观察意识状态变化。
二、意识模糊
意识模糊表现为注意力、定向力和记忆力明显减退,对时间、地点或人物的认知出现障碍,但保留基本言语交流能力。多由代谢紊乱、感染或轻度脑缺血引起。患者可能出现昼夜节律颠倒,需通过纠正基础病因和加强环境定向训练改善症状。
三、昏睡
昏睡属于较深度的意识抑制状态,仅能被强烈疼痛刺激短暂唤醒,醒后不能完成指令性任务,常伴呼吸和脉搏减慢。常见于镇静药物过量、严重颅脑外伤或脑干病变。这类情况需立即评估气道和循环功能,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排除结构性损伤。
四、昏迷
昏迷是最严重的持续性意识丧失状态,任何刺激均不能唤醒患者,伴随瞳孔反射和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可分为轻度、中度和深度昏迷。病因包括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脑疝形成等危急情况,需紧急维持生命体征并处理原发病。
五、谵妄
谵妄表现为急性发作的意识内容障碍,伴有错觉、幻觉和躁动等精神症状,具有昼夜波动特点。常见诱因包括感染、电解质紊乱、酒精戒断或药物中毒。需重点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安全防护,同时针对病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症状。
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建议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监测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急性发作需立即就医,慢性病例应记录意识状态波动规律。日常护理中注意预防压疮和关节挛缩,营养支持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误吸风险。康复期可进行感官刺激训练促进意识恢复,但所有干预措施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