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积水可能由先天性畸形、颅内出血、感染、肿瘤、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分流手术、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等方式治疗。
1、先天畸形:中脑导水管狭窄、脊柱裂等发育异常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这类患儿常伴随头围异常增大、前囟膨隆,需通过颅脑超声或MRI确诊。早期干预可采用乙酰唑胺减少脑脊液分泌,严重时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2、颅内出血:早产儿脑室周围出血、产伤性硬膜下血肿可继发脑积水。典型表现为易激惹、喂养困难,影像学可见脑室扩张。治疗需先控制出血,必要时使用甘露醇降颅压,后期考虑Ommaya储液囊植入。
3、中枢感染:化脓性脑膜炎、TORCH感染可导致蛛网膜颗粒粘连。这类患儿多伴有发热、抽搐,脑脊液检查显示蛋白升高。除抗感染治疗外,可尝试反复腰椎穿刺放液,顽固病例需行脑室镜下分隔术。
4、占位病变:后颅窝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可能机械性梗阻。临床表现包括落日征、呕吐,增强MRI可明确病变性质。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本方法,临时性措施包括脑室外引流。
5、代谢疾病:黏多糖贮积症、X连锁脑积水综合征影响脑脊液吸收。这类遗传性疾病往往合并肝脾肿大,需通过酶学检测确诊。特异性治疗包括骨髓移植,对症处理可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
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头部抬高30度体位,定期测量头围并记录。母乳喂养时可适当增加DHA摄入,被动活动四肢关节预防挛缩。出现呕吐、嗜睡等颅高压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康复期可进行水疗和视听刺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