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釉质脱落可能由酸性物质侵蚀、过度刷牙、磨牙症、胃酸反流、龋齿等原因引起。
1、酸性侵蚀:
频繁摄入碳酸饮料、柑橘类水果等酸性食物会导致口腔pH值下降,羟基磷灰石晶体溶解。长期暴露在酸性环境中,牙釉质表面会出现脱矿现象,表现为牙齿敏感、表面粗糙。建议进食酸性食物后及时用含氟漱口水中和,避免立即刷牙加重磨损。
2、机械磨损:
横向用力刷牙或使用硬毛牙刷会造成楔状缺损,常见于牙颈部。刷牙压力超过300克时,牙釉质表面会出现刷痕甚至片状剥落。推荐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软毛牙刷,电动牙刷宜选择压力感应型号。
3、夜磨牙症:
睡眠时异常咬合产生的900-1100N咬合力远超正常咀嚼压力,导致后牙咬合面出现特征性磨平。磨牙症患者常伴晨起颞下颌关节酸痛,定制咬合垫可减少70%以上的釉质磨损。
4、胃酸腐蚀: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夜间平卧时,胃酸pH值可达1.5-2.0,直接腐蚀上颌后牙舌侧面。这类损伤多呈凹陷状,常伴有咽喉灼烧感。控制反流需抬高床头15cm,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
5、龋病破坏:
变形链球菌代谢产酸使局部pH降至4.5以下时,釉质表层下形成白垩色脱矿带。未及时干预会发展成龋洞,病变区釉质呈蜂窝状碎裂。早期龋可通过渗透树脂治疗,深龋需去除腐质后充填。
日常应限制高糖饮食摄入频率,每天使用含1.1%氟化钠的牙膏刷牙两次,配合牙线清洁邻面。每年进行专业涂氟处理,釉质严重缺损者需考虑瓷贴面修复。出现冷热刺激痛或肉眼可见缺损时,建议尽早就诊进行显微修复治疗,避免牙本质暴露引发牙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