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抗磷脂综合征可通过孕前筛查、药物预防、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血栓预防等方式避免。产科抗磷脂综合征通常与自身免疫异常、遗传易感性、感染因素、激素水平变化、既往血栓史等因素相关。
计划妊娠前需完善抗磷脂抗体检测,包括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I抗体三项。既往有流产史或血栓史的高危人群建议联合检测抗核抗体谱。筛查阳性者需在风湿免疫科和产科共同评估后制定干预方案。
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是基础用药方案,那屈肝素钙、依诺肝素钠等药物需从妊娠确认后开始使用。对于抗体持续高滴度者可能需加用羟氯喹调节免疫。用药期间需每月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
保持BMI在18.5-24之间,每日进行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避免长时间制动,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需穿戴弹力袜。严格戒烟并限制咖啡因摄入,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ml。
妊娠期间每2周进行胎儿超声多普勒血流监测,重点关注子宫动脉和脐动脉血流指数。每月复查抗磷脂抗体滴度,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先兆子痫症状时需立即检查血压和尿蛋白。
剖宫产术后6小时内开始气压治疗,12小时后恢复预防性抗凝。自然分娩后24小时需重启低分子肝素注射。高风险产妇产后抗凝需持续至产后6周,哺乳期可改用华法林钠。
饮食上建议增加三文鱼、亚麻籽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日补充400μg叶酸直至哺乳期结束。运动选择游泳、固定自行车等低冲击项目,避免潜水、滑雪等高风险活动。护理需特别注意下肢水肿和皮肤瘀斑情况,沐浴水温不超过38℃。出现胎动减少或阴道流血需立即就医,产后42天需完成抗磷脂抗体复查和血管超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