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可能由产伤、缺氧缺血、凝血功能障碍、早产儿脑血管发育不成熟、维生素K缺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止血治疗、手术清除血肿、纠正凝血异常、控制颅内压、营养支持等方式干预。
1、产伤因素:
分娩过程中胎头受压或器械助产可能导致硬膜下出血。表现为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尖叫样啼哭、前囟饱满。需立即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轻度出血可观察,严重者需硬膜下穿刺引流。
2、缺氧缺血:
围产期窒息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易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暂停、肌张力低下。治疗需维持氧合和血压稳定,严重者需脑室腹腔分流术。
3、凝血异常: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症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症状为抽搐、意识障碍。需静脉补充维生素K,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功能。
4、早产因素:
胎龄小于32周者室管膜下生发基质血管未成熟,易破裂导致IVH分级出血。临床可见呼吸不规则、血细胞比容下降。需维持正常碳酸氢盐水平,Ⅲ级以上出血需腰椎穿刺减压。
5、血管畸形:
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瘘可能引起自发性出血。表现为突发昏迷、瞳孔不等大。需血管造影确诊,部分病例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母乳喂养可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神经修复,护理时保持头高位30度减少静脉压。监测头围每日增长不超过1cm,避免剧烈晃动。早产儿生后需肌注维生素K预防,出现嗜睡或喂养困难应立即就诊。维持环境光线柔和,减少声光刺激,按需进行新生儿抚触促进感知觉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