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血压≥140/90mmHg,分娩后12周内恢复正常,无蛋白尿或其他器官损害表现的妊娠特有疾病。其发生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
1、血管异常:妊娠期胎盘形成过程中,螺旋小动脉重塑不足导致胎盘缺血缺氧,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引发全身小动脉痉挛。建议增加左侧卧位休息时间,每日监测血压变化。
2、代谢紊乱:妊娠期激素变化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需控制精制碳水摄入,选择全谷物、绿叶蔬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
3、免疫失衡:母体对胎盘抗原的免疫耐受异常,补体系统过度激活引发炎症反应。可补充维生素D 400IU/日,适度进行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
4、遗传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孕妇患病风险增加2-3倍。建议孕前进行MTHFR基因检测,孕期补充活性叶酸400μg/日。
5、营养缺乏:低钙摄入<600mg/日可能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异常。每日应保证500ml牛奶或等效钙制品,搭配维生素K2促进钙质沉积。
妊娠期高血压孕妇需执行低钠高钾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g以内,多食用香蕉、紫菜等富钾食物。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步行运动,监测体重增长不超过0.5kg/周。睡眠时采用15°左侧倾斜体位,使用弹力袜预防下肢水肿。出现持续性头痛、视物模糊或上腹痛等子痫前期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产后42天随访时应复查尿微量白蛋白及眼底检查,哺乳期可继续服用拉贝洛尔等安全降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