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缺损可能由创伤性损伤、感染性疾病、肿瘤侵袭、先天性发育异常、放射性骨坏死等原因引起。
1、创伤性损伤:
交通事故、运动撞击或暴力打击等外力作用可导致颌骨骨折或部分骨质缺失。严重创伤可能伴随软组织撕裂和牙齿脱落,需通过清创缝合结合钛板内固定术修复,术后需避免咀嚼硬物3个月以上。
2、感染性疾病:
颌骨骨髓炎或放线菌病等慢性感染会造成骨质溶解破坏。这类患者常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瘘管排脓等症状,需进行病灶刮治术联合长期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克林霉素、甲硝唑和头孢曲松。
3、肿瘤侵袭:
成釉细胞瘤或鳞状细胞癌等肿瘤侵蚀可导致进行性骨缺损。这类病变多伴随面部畸形和牙齿松动,需通过肿瘤扩大切除术治疗,缺损较大时需采用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进行功能性重建。
4、先天发育异常:
唇腭裂或半侧颜面短小症等先天疾病可造成颌骨结构异常。这类患儿需在9-11岁进行骨移植手术,移植材料多取自髂骨或肋骨,术后需配合正畸治疗改善咬合功能。
5、放射性骨坏死:
头颈部放疗后血管损伤会导致颌骨缺血性坏死。患者常见口腔黏膜溃疡和病理性骨折,需采用高压氧治疗促进血管再生,严重病例需行死骨切除术并行血管化皮瓣修复。
颌骨缺损患者日常应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和抗菌漱口水;饮食选择高蛋白流质食物如牛奶、肉汤,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康复期可进行轻柔的面部肌肉按摩,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骨愈合情况,缺损较大的患者需长期随访观察种植牙或义齿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