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血管扩张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属于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需长期规范管理。
1、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能有效抑制血管壁炎症反应。初始治疗通常采用较高剂量控制急性期症状,待炎症指标稳定后逐渐减量。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骨密度,预防激素相关副作用。
2、免疫抑制剂:
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药物常与激素联用,用于减少激素用量或治疗激素抵抗病例。这类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延缓血管病变进展,使用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3、血管扩张药物:
硝苯地平、贝前列素钠等药物可改善血管狭窄导致的缺血症状。对于合并高血压或肢体缺血患者,需根据血管受累部位选择针对性血管活性药物,配合血压监测调整用药方案。
4、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能预防血栓形成,适用于存在血管狭窄或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患者。需注意出血倾向评估,消化道溃疡病史者需联合胃黏膜保护剂。
5、手术干预:
血管成形术或旁路移植术适用于严重血管狭窄或闭塞病例。手术时机需选择在炎症控制期,术后仍需持续药物管理防止复发。血管支架植入需个体化评估再狭窄风险。
大动脉炎患者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监测血压变化;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改善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冬季注意肢体保暖防止血管痉挛;每3-6个月复查炎症指标和血管影像学评估;戒烟并控制体重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出现新发头痛、视力变化或肢体疼痛加重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