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样癌可能发生转移,其转移风险与肿瘤分期、免疫状态等因素相关。湿疹样癌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干预。湿疹样癌通常由基因突变、慢性炎症刺激、紫外线暴露、免疫抑制、乳头Paget病等因素引起。
1、基因突变:湿疹样癌可能与BRCA1/2、TP53等基因突变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红斑、糜烂等症状。早期局限性病变可通过莫氏手术或广泛局部切除治疗,晚期可选用顺铂、多西他赛等化疗药物。
2、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皮肤炎症可能诱发癌变,病灶多呈现湿疹样改变伴渗出。局部治疗包括氟尿嘧啶软膏外用,广泛病变需联合放射治疗,照射范围需覆盖病灶周边2cm安全边缘。
3、紫外线暴露:累积性光损伤是重要诱因,好发于面部等曝光部位。预防性措施包括穿戴防晒衣物,进展期病例可使用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进行免疫治疗。
4、免疫抑制:器官移植后患者发病率升高10倍,皮损常呈多灶性分布。除手术外需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可尝试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联合治疗。
5、乳头Paget病:乳腺湿疹样癌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典型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糜烂。治疗需乳房切除术联合前哨淋巴结活检,HER2阳性者可加用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
湿疹样癌患者需保持病灶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摩擦。饮食宜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动物肝脏,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镜及肿瘤标志物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