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麻痹性肠梗阻通常由术后并发症、电解质紊乱、腹腔感染、神经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通过鼻胃管或肠梗阻导管进行持续负压吸引,减少胃肠道积气积液。该方法能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需配合禁食禁水,每日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护理时注意保持管道通畅,避免打折或脱出。
新斯的明能增强肠道蠕动,红霉素具有促胃肠动力作用,阿托品可解除平滑肌痉挛。麻痹性肠梗阻可能与低钾血症、腹膜炎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胀、呕吐等症状。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感染病例需联用抗生素。
肠外营养提供热量和氨基酸,维持负氮平衡。选择中长链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时,采用短肽型或整蛋白型制剂。监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
腹部热敷促进肠蠕动恢复,红外线照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顺时针按摩脐周配合体位变换,每2小时翻身一次。针灸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采用电针刺激效果更佳。早期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肠造口术减轻远端肠管压力,肠粘连松解术解除机械性梗阻因素。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疑有肠坏死病例。术后需加强切口护理,观察肠鸣音恢复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粘连材料减少复发风险。
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渣饮食,选择米汤、藕粉、蒸蛋等易消化食物。恢复期适当散步促进肠功能康复,避免立即摄入高纤维食物。监测排便次数和腹部体征变化,出现持续腹痛或发热需及时复诊。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神经系统功能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