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可通过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取栓、压力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该疾病通常由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遗传因素、恶性肿瘤等因素引起。
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机制,临床常用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阻断血栓进展,需持续用药3-6个月。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
急性期血栓可采用阿替普酶、尿激酶等溶栓药物,通过激活纤溶系统溶解新鲜血栓。该方法适用于发病72小时内且无出血风险者,可能伴随头痛、过敏反应等副作用。溶栓后仍需序贯抗凝治疗防止复发。
对于抗凝禁忌或出现股青肿者,可考虑导管取栓术或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手术能快速清除血管阻塞,但存在穿刺部位血肿、滤器移位等风险。术后需联合弹力袜压迫治疗,降低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
分级加压弹力袜是基础护理手段,通过20-30mmHg梯度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建议每日穿戴8小时以上,配合踝泵运动效果更佳。压力治疗能缓解下肢肿胀,预防血栓扩展及复发。
恶性肿瘤患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长期卧床者应每2小时翻身活动。遗传性易栓症患者需终身抗凝,避免脱水、久坐等诱发因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患者生存期与血栓类型、治疗时机及并发症密切相关。单纯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超90%,但合并肺栓塞者死亡率可达30%。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避免登山、举重等增加腹压的运动;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每1小时活动踝关节。出现胸痛、咯血等肺栓塞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