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内障可通过眼部检查确诊,典型症状包括瞳孔区发白、畏光或眼球震颤。
小儿白内障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先天性白内障多在出生时或1岁内出现,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感染或代谢异常有关。后天性白内障可由眼部外伤、长期使用激素药物或全身性疾病引发。典型表现为瞳孔区出现灰白色混浊,严重时可见白色反光。患儿常伴随视力发育迟缓、斜视或异常眼球运动,部分婴儿会出现对光源不敏感或追视困难。
1、诊断方法:
眼科医生会通过裂隙灯检查直接观察晶状体混浊程度,配合眼底检查评估视网膜功能。对于婴幼儿可采用视网膜检影法或超声检查,必要时需进行全身代谢筛查和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家长可在家用手电筒照射婴儿瞳孔,若发现不对称反光或白色遮挡需及时就医。
2、治疗原则:
明显影响视力的白内障需在6月龄前手术干预,避免形觉剥夺性弱视。手术方式包括晶状体吸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2岁后可考虑植入人工晶体。术后需长期佩戴矫正眼镜,配合遮盖疗法和视觉训练。未达手术标准的局限性混浊需每3个月复查,监测视力发育情况。
术后护理需持续到视觉发育成熟期约12岁,每日进行遮盖健眼训练4-6小时,定期更换屈光矫正镜片。饮食应保证维生素A和叶黄素摄入,如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建议每半年复查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及时发现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对于遗传性白内障患儿,建议父母进行基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