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隙感染通常发生在拔牙后3-7天内。拔牙创口未完全愈合时,细菌可能通过牙槽窝侵入周围软组织,引发颌面部间隙感染。
1、感染发生时间与症状:
拔牙后24小时内出现的疼痛多为正常术后反应,3天后若出现肿胀加剧、跳痛或发热,需警惕感染。早期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可能伴随张口受限;进展期可见面部明显肿胀,皮肤发亮伴压痛,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困难或全身寒战高热。
2、感染风险因素:
复杂阻生齿拔除、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发生。拔牙过程中骨碎片残留、术后口腔卫生不良、过早漱口导致血凝块脱落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吸烟者因血管收缩影响创面愈合,感染概率较常人高2-3倍。
3、感染处理与预防:
确诊后需进行脓肿切开引流,配合头孢类与甲硝唑联合抗感染治疗。术后每日用氯己定含漱液清洁口腔,避免用患侧咀嚼。预防关键在于术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48小时后可轻柔清洁,使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时应避开创面。
拔牙后应保持半流质饮食3天,选择温凉的豆腐、蒸蛋等富含蛋白质食物促进愈合。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升高,睡眠时垫高枕头减轻面部充血。术后第3天、第7天建议复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持续渗血、异味分泌物或夜间痛醒需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至多间隙,甚至引发纵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