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预防宫内感染可通过保持个人卫生、定期产检、避免高危行为、控制慢性疾病、增强免疫力等方式实现。宫内感染通常由细菌或病毒上行感染、免疫力低下、生殖道炎症、医源性操作、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
1、个人卫生:
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及时更换。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防止肠道细菌污染阴道。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洁,妊娠晚期避免盆浴或公共泳池,减少病原体接触风险。
2、规范产检:
按时进行B超、阴道分泌物检测等产前检查,筛查B族链球菌、衣原体等感染。出现异常分泌物或腹痛时立即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医源性操作如羊水穿刺需在无菌环境下完成,术后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规避风险:
避免多个性伴侣、吸烟酗酒等行为,远离宠物粪便以防弓形虫感染。减少长时间站立或剧烈运动,预防胎膜早破。流感季节佩戴口罩,避免接触风疹、水痘等传染病患者。
4、控制基础病:
妊娠期糖尿病或高血压可能增加感染风险,需通过饮食运动控制血糖血压。阴道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克霉唑栓、甲硝唑凝胶等药物,避免炎症上行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可在医生评估后补充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
5、增强防御:
每日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搭配猕猴桃、彩椒等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保证7-8小时睡眠,进行孕妇瑜伽等适度运动。接种流感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可降低特定病原体感染概率。
预防宫内感染需贯穿整个孕期,建议每日饮用200ml无糖酸奶维持阴道菌群平衡,选择散步、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3-4次。居住环境保持通风干燥,床单每周更换并用60℃以上热水清洗。出现发热、宫缩或胎动异常时需立即急诊处理,避免延误治疗时机。通过系统化防护可显著降低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结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