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湿疹是如何分类的

2025-05-27

210次浏览

湿疹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特异性湿疹和特殊类型湿疹五类。

1、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起病急骤,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密集分布,常伴有明显渗出和瘙痒。皮损边界不清,易融合成片,好发于头面、四肢屈侧等部位。发病多与接触过敏原、环境刺激或精神紧张有关,需避免搔抓并配合抗组胺药物和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2、亚急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期演变而来,表现为红色斑块、鳞屑和少量渗出,瘙痒程度减轻但仍持续存在。皮损表面可出现结痂和皲裂,常见于手足、肘窝等摩擦部位。治疗需减少洗涤频率,使用保湿剂和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

3、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以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和色素沉着为主要特征,瘙痒呈阵发性加剧。长期搔抓导致皮损干燥、粗糙,常见于小腿、颈项等部位。发病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异常相关,需长期使用润肤剂,必要时采用封包疗法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4、特异性湿疹:

特异性湿疹即特应性皮炎,多伴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婴幼儿期好发于面部和四肢伸侧,儿童期以肘窝、腘窝为主,成人期可泛发全身。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和皮肤屏障缺陷,需避免诱发因素并系统使用抗炎药物。

5、特殊类型湿疹:

包括乏脂性湿疹、淤积性湿疹、汗疱疹等特殊亚型。乏脂性湿疹多见于老年人,与皮脂分泌减少相关;淤积性湿疹继发于静脉回流障碍;汗疱疹则与多汗和金属过敏有关。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配合局部护理和药物干预。

湿疹患者日常应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避免过热环境刺激。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使用无皂基清洁产品后立即涂抹保湿霜。饮食上注意记录可疑过敏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慢性湿疹患者建议定期随访,建立长期皮肤管理计划,合并感染时需及时就医。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