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瘘管可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探诊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活检等方式诊断。牙龈瘘管通常由牙髓坏死、根尖周炎、牙周脓肿、创伤性因素、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观察瘘管开口位置及分泌物性状,瘘管多位于患牙根尖区黏膜或牙龈处,按压可有脓液溢出。结合叩诊和牙髓活力测试判断患牙状态,坏死牙髓常导致叩痛阳性且电活力测试无反应。
拍摄根尖片或锥形束CT显示根尖周低密度影,范围超过2mm提示根尖病变。影像学能明确骨质破坏程度,区分囊肿型与肉芽肿型病变,辅助判断瘘管与患牙的关联性。
使用钝头探针探查瘘管走向,多数通向根尖区。探查深度超过3mm需警惕牙周来源瘘管,同时检查患牙邻面是否存在深牙周袋,排除牙周脓肿导致的窦道形成。
采集瘘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常见厌氧菌如普氏菌、卟啉单胞菌感染。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提示急性炎症活动期。
对长期不愈的瘘管取组织病理检查,排除结核性瘘管或肿瘤性病变。镜下可见炎性肉芽组织伴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期可见纤维组织增生和胆固醇结晶沉积。
诊断期间建议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氯己定含漱液,避免咀嚼硬物刺激瘘管区。急性期可冷敷缓解肿胀,选择头孢克洛、甲硝唑、阿莫西林等药物控制感染。确诊后需根据病因进行根管治疗、牙周刮治或拔牙等针对性处理,糖尿病患者需同步监测血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