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缺损可能由创伤性损伤、感染性疾病、肿瘤切除、先天发育异常、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
1、创伤性损伤:机械性外力撞击或切割伤可能导致鼻部软组织及骨结构缺损。交通事故、运动伤害或暴力事件是常见诱因,缺损范围从表皮擦伤到全鼻缺失不等。修复需根据损伤程度选择皮瓣移植、软骨重建或假体植入等方案。
2、感染性疾病: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可造成鼻中隔穿孔,梅毒三期树胶样肿导致鼻梁塌陷。慢性鼻窦炎伴发骨髓炎可能破坏鼻部支撑结构。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后行鼻再造术,严重者需采用前额皮瓣修复。
3、肿瘤切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皮肤肿瘤切除后常遗留组织缺损。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或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可能需全鼻切除。重建方案包括游离皮瓣移植、肋软骨支架塑形等,术后需定期肿瘤学随访。
4、先天发育异常:唇腭裂患者常伴发鼻翼基底塌陷或鼻小柱短缩,先天性鼻裂可表现为鼻背纵沟。CHARGE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全鼻缺失。婴幼儿期可采用鼻模矫形,学龄期后行软骨移植矫正。
5、医源性损伤:鼻部手术如隆鼻术后感染可能导致假体穿出,放疗后鼻部软组织坏死。活检取材不当可能造成鼻翼缘缺损。预防需严格无菌操作,发生后需清创并采用带血管蒂皮瓣修复。
日常护理需保持鼻腔湿润避免结痂,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减少感染风险。维生素C和蛋白质摄入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修复部位移位。修复后6个月内需防晒预防色素沉着,定期复诊评估修复效果。先天性缺损患者建议进行遗传咨询,肿瘤相关缺损需长期随访排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