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瘙痒、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反应。部分蜱虫携带病原体,可能导致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疾病。
1、局部反应:叮咬处常见直径1-3厘米的红色斑块,中央可见蜱虫残留口器。24小时内可能出现灼热感或轻微疼痛,周围皮肤可能呈现环状红斑。避免抓挠,用肥皂水清洗后局部冷敷。
2、过敏症状:约15%人群对蜱虫唾液蛋白过敏,表现为叮咬部位迅速肿胀、水疱形成或荨麻疹样皮疹。严重过敏者可能出现喉头水肿,需立即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3、感染征象:叮咬48小时后持续红肿加剧、脓液渗出提示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常见致病菌,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出现淋巴管炎时需口服头孢氨苄。
4、莱姆病迹象: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后3-30天可能出现游走性红斑,特征为环形皮疹伴中央苍白区。伴随流感样症状时需检测血清抗体,早期使用多西环素可有效治疗。
5、神经系统症状:森林脑炎病毒感染者7-14天后可能出现高热、颈项强直、意识障碍。远东型脑炎病死率达20%,暴露后需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
被蜱虫叮咬后应记录叮咬日期并观察30天,穿着浅色长袖衣物进入草丛,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发现蜱虫附着时用尖头镊子垂直拔出,避免扭转或挤压虫体。日常保持庭院整洁,清除落叶堆和灌木丛可减少蜱虫栖息地。出现发热、皮疹等全身症状需尽早就医,疫区居民建议接种蜱传脑炎疫苗。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伤口愈合期避免游泳等接触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