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氧疗、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并发症预防等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吸入胎粪、免疫功能低下、早产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新生儿肺炎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青霉素、头孢曲松、阿米卡星。治疗过程中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浓度,避免不良反应。病毒性肺炎以对症支持为主,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合用药。
2、氧疗支持:
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给予氧疗,采用鼻导管或头罩吸氧。严重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高频振荡通气适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氧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气分析,避免氧中毒导致视网膜病变。
3、呼吸道管理:
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清理气道。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可稀释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适用于胎粪吸入综合征。保持环境湿度在60%左右,减少呼吸道刺激。
4、营养干预:
优先选择母乳喂养,无法经口进食者采用鼻饲或静脉营养。热量供给需达到100-120kcal/kg/d,蛋白质摄入2.5-3g/kg/d。补充维生素A、D、E等微量营养素,纠正电解质紊乱。
5、并发症防控:
密切监测是否出现脓胸、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严格控制探视人员,执行手卫生制度。体温不稳定者给予暖箱保暖,维持中性温度环境。
新生儿肺炎治疗期间需保证每日液体摄入量150-180ml/kg,母乳喂养者按需哺乳。恢复期可进行被动肢体运动促进发育,定期随访肺功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可预防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