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癌可通过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治疗。外阴癌通常由HPV感染、慢性炎症刺激、免疫抑制状态、吸烟、外阴上皮内瘤变等原因引起。
1、手术切除:
局限性外阴癌首选广泛局部切除术或根治性外阴切除术,晚期病例可能需联合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根据肿瘤分期调整,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复发。
2、放射治疗:
中晚期患者可采用体外放疗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术前放疗可缩小肿瘤体积。常见副作用包括皮肤黏膜反应,需配合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护理。
3、化学治疗:
顺铂、紫杉醇、氟尿嘧啶等药物用于转移性或复发病例,多与放疗联用。化疗方案需根据患者肾功能调整剂量,注意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4、靶向治疗:
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适用于PD-L1阳性患者,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可抑制肿瘤生长。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筛选获益人群。
5、免疫治疗:
HPV相关外阴癌可尝试治疗性疫苗,过继性T细胞疗法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需警惕免疫相关性肠炎等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建议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蛋奶,适度进行盆底肌训练。日常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刺激,选择纯棉透气内衣。术后随访应每3个月复查HPV检测及影像学检查,5年生存率Ⅰ期可达90%,Ⅳ期约15%。放射治疗区域需防晒,化学治疗后需监测血常规。靶向治疗期间避免接种活疫苗,免疫治疗出现发热皮疹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