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占位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定期随访等方式处理。具体方案需根据占位性质、大小及患者生育需求综合评估。
1、药物治疗:
适用于功能性子宫占位如子宫内膜息肉或小型子宫肌瘤。常用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孕激素类药物如地屈孕酮及非甾体抗炎药。药物治疗可抑制激素依赖性占位生长,缓解异常子宫出血等症状,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潮热、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2、手术治疗:
包括宫腔镜电切术适用于黏膜下肌瘤或息肉、腹腔镜肌瘤剔除术适用于肌壁间肌瘤及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的多发占位。手术能彻底去除病灶,但需评估术中出血、脏器损伤等风险,术后需关注月经恢复情况及生育功能保护。
3、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占位血供使其萎缩,适用于肌瘤直径5-10厘米且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该治疗创伤小但可能导致卵巢功能暂时性减退,术后需监测腹痛、发热等栓塞后综合征。
4、放射治疗:
聚焦超声HIFU利用超声波精准消融占位组织,适合不能耐受手术者。治疗无需切口,但可能引起皮肤灼伤或肠道损伤,需严格筛选适应症,术后通过磁共振评估消融效果。
5、定期随访:
对无症状的小型子宫占位如<3厘米肌瘤,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随访期间若出现经量增多、压迫症状或占位快速增长,需及时干预。绝经后女性占位缩小可继续观察。
子宫占位患者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铁剂预防贫血,避免摄入含雌激素类保健品。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调节内分泌,但合并经量过多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心理疏导可缓解疾病焦虑,建议记录月经周期及症状变化,治疗期间严格避孕直至医生评估安全。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盆底肌训练,定期妇科复查排除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