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穿孔可能由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外伤、肿瘤侵蚀、肠道缺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治疗、内镜下修补、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方式治疗。
1、溃疡因素: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长期未愈可穿透消化道全层。胃酸持续侵蚀黏膜下层,溃疡底部血管破裂后易诱发穿孔。患者突发上腹刀割样疼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需紧急禁食并胃肠减压,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抑制胃酸,穿孔较小者可尝试内镜下钛夹封闭。
2、外伤因素:锐器刺伤或剧烈撞击直接破坏消化道壁完整性。高空坠落、车祸挤压等外力作用于腹部时,肠管在脊椎间受剪切力导致破裂。常合并肝脾损伤,腹腔穿刺可见混有食物残渣的脓性液体。明确诊断后需立即行剖腹探查术,清除腹腔污染物并分层缝合肠壁。
3、肿瘤侵蚀:进展期胃癌或结肠癌向深部浸润生长。恶性肿瘤细胞分泌蛋白酶溶解周围组织,最终穿透浆膜层形成瘘管。多伴有消瘦、贫血等恶病质表现,CT可见局部肠壁中断伴游离气体。根治性手术需切除肿瘤段肠管,术后配合卡培他滨等化疗药物控制转移。
4、肠道缺血:肠系膜动脉栓塞或静脉血栓致肠壁坏死。房颤患者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堵塞血管,肠黏膜屏障在缺血6小时后开始崩解。典型症状为腹痛与体征不符,增强CT显示肠系膜血管充盈缺损。需行取栓术恢复血供,坏死肠段切除后临时造瘘,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5、医源性损伤:内镜操作或腹腔手术意外穿孔。结肠镜检时肠袢成角导致暴力通过,电切息肉时电流灼伤深层组织。术中可见黏膜下层肌层撕裂,周围脂肪组织出现炎性水肿。微小穿孔可保守治疗,全层破损需腹腔镜下缝合,术后静脉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预防感染。
患者术后需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后期增加鱼肉糜、蒸蛋羹等优质蛋白。康复期避免突然增加腹压动作,咳嗽时用手按压腹部伤口。每日记录造瘘口排出量,定期复查血常规评估感染情况。三个月内禁止举重物或剧烈运动,睡眠时保持半卧位减轻腹腔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