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蜱虫叮咬可通过皮肤局部红肿、持续瘙痒、蜱虫残留、游走性红斑、发热乏力等症状鉴别,需结合环境暴露史综合判断。
1、局部红肿:蜱虫唾液中的抗凝物质会引发叮咬处直径2-5cm的硬质红肿,中心可见针尖大小咬痕,周围皮肤温度升高。用肥皂水清洗后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缓解炎症,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2、持续瘙痒:不同于蚊虫叮咬的短暂刺痒,蜱虫叮咬后瘙痒感可持续72小时以上,夜间加剧。冷敷可降低组胺反应,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能缓解症状,出现丘疹性荨麻疹需就医。
3、虫体残留:蜱虫吸血时口器会嵌入真皮层,肉眼可见芝麻大小的黑色虫体附着。切勿强行拔除导致口器残留,应用尖头镊子夹住头部垂直拔出,用碘伏消毒处理创口。
4、游走性红斑: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后3-30天会出现特征性靶形红斑,边缘呈环状扩散。早期口服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可预防莱姆病,伴有关节痛需进行血清学检测。
5、全身症状:部分人群被叮咬后1-2周会出现低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类似流感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蜱瘫痪症。体温超过38.5℃或出现面神经麻痹应立即急诊处理。
被叮咬后72小时内需每日测量体温并记录红斑变化,着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虫体,户外活动后重点检查头皮、腋窝等皮肤褶皱处。进入草丛时扎紧裤脚,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可降低风险,发现蜱虫附着超过24小时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进行病原体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