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折后多数情况下可以恢复。骨折愈合能力与年龄、骨折类型、健康状况及治疗方式密切相关,科学干预能有效促进康复。
一、影响骨折恢复的关键因素:
骨骼愈合速度随年龄增长减缓,但并非不可逆。骨质疏松是老年骨折常见诱因,需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稳定性骨折如桡骨远端骨折通过石膏固定约6-8周可愈合;粉碎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可能需手术复位。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慢性病会延长康复周期,需针对性控制基础疾病。
二、分期康复方案:
急性期0-2周以消肿止痛为主,可采用冷敷、抬高患肢。骨痂形成期2-6周逐步开始被动关节活动,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成熟期6周后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肌力训练,预防关节僵硬。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第3天即可借助助行器尝试站立,脊柱压缩骨折需佩戴支具保护3个月。
康复期间需保证每日摄入30g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配合深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K。阳光照射不足者每日补充800IU维生素D3。疼痛缓解后尽早进行水中步行、阻力带训练等低冲击运动,每周3次、每次20分钟为宜。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家属协助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进度,出现异常肿胀或发热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