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多重用药存在潜在风险,需通过药物精简、定期复诊、药物相互作用筛查、剂量调整、症状监测等方式降低风险。多重用药通常由慢性病共存、专科分科诊疗、自我药疗习惯、药物依赖心理、认知功能下降等原因引起。
老年人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易导致重复用药或无效用药。建议每3-6个月由全科医生或老年科医生进行药物重整,停用非必需药物。优先选择具有多重疗效的药物,如ARB类降压药可同时保护心肾功能。
老年人肝肾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需每3个月评估肝肾功能指标。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剂量,如地高辛、二甲双胍等。建立用药清单记录所有处方药、非处方药及保健品使用情况。
华法林与抗生素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他汀类药物与柚子同服升高横纹肌溶解概率。使用电子处方系统自动筛查潜在药物相互作用,重点关注CYP450酶代谢途径药物如胺碘酮、氟康唑等。
老年人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对药物敏感性增加。镇静类药物如苯二氮䓬类需减量50%使用,胰岛素起始剂量应为成人常规剂量的1/2。采用"低起点、慢增量"原则调整降压药、降糖药剂量。
多重用药可能导致跌倒、谵妄、吞咽困难等老年综合征。监测用药后是否出现新发症状,如使用利尿剂后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后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建立用药-症状时间关联表辅助判断。
老年人应保持每日适度步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豆制品,控制钠盐摄入量低于5g/日。护理重点包括使用分药盒辅助记忆、设置服药提醒闹钟、定期整理家庭药箱清理过期药品。出现头晕、乏力等新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