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黏膜下肌瘤可通过宫腔镜肌瘤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术、药物治疗、激素治疗、聚焦超声消融等方式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通常由雌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干细胞突变、局部生长因子失调、肥胖等原因引起。
1、宫腔镜手术:
宫腔镜肌瘤切除术是治疗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式,通过自然腔道切除肌瘤并保留子宫。手术适应于直径小于5cm的Ⅰ型或Ⅱ型肌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术后需监测阴道出血及感染迹象,复发率约为15%-20%。
2、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肌瘤血供使其萎缩,适用于希望保留子宫且肌瘤体积较大的患者。该治疗可能导致卵巢功能暂时性抑制,40岁以上患者需评估卵巢储备。常见术后反应包括发热、盆腔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
3、药物控制:
米非司酮、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氨甲环酸可短期使用。GnRH-a能使肌瘤体积缩小30%-50%,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骨质流失。药物多用于术前准备或围绝经期患者的过渡治疗。
4、激素调节: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控制月经过多症状,抑制肌瘤生长速度。口服避孕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的患者,需注意血栓风险。激素治疗需持续6-12个月评估疗效。
5、无创治疗:
聚焦超声消融HIFU利用超声波精准消融肌瘤组织,适合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治疗需严格筛选肌瘤位置和大小,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35%。该技术对带蒂的黏膜下肌瘤效果有限。
日常建议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豆制品摄入,限制红肉及高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定期妇科超声监测肌瘤变化,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或压迫症状时应及时复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