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皮肤屏障受损、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下、高温潮湿环境及接触传染源。可通过局部消毒、外用抗生素、口服药物、隔离护理及环境消毒等方式治疗。
1、皮肤屏障受损:
皮肤微小破损如蚊虫叮咬、擦伤或湿疹抓挠后,表皮防御功能下降,细菌易侵入角质层引发感染。儿童因皮肤娇嫩更易出现此类问题。日常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抓挠,轻微损伤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2、卫生条件差:
共用毛巾、衣物或未定期清洁床品可能残留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37℃环境下可存活数月,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建议患者单独使用棉质透气衣物,每日高温烫洗贴身物品,居住环境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减弱,无法有效清除病原体。此类人群可能反复发作且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需监测血糖、完善免疫功能检查,必要时静脉输注头孢曲松钠。
4、高温潮湿环境:
夏季发病率显著升高,汗液浸渍导致表皮pH值改变,利于细菌定植。建筑工人、运动员等群体需特别注意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清洁,工作后及时沐浴,局部扑撒痱子粉保持干爽。
5、接触传染源:
托幼机构或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时,脓液中的细菌可通过飞沫或污染物传播。患者应隔离至痂皮脱落,接触者用氯己定洗手液消毒。集体单位出现2例以上需报告疾控中心,进行环境病原学检测。
脓疱疮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海鲜、辛辣等发物,适量补充维生素A、C促进上皮修复。选择宽松纯棉衣物减少摩擦,沐浴水温不超过38℃。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但游泳池等公共场所需结痂完全脱落后再进入。若出现淋巴结肿大或发热超过38.5℃,提示可能发生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