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症可能由胆管阻塞、药物副作用、妊娠激素变化、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脂肪泻、尿色加深、肝区不适等症状。
1、皮肤瘙痒:胆汁酸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夜间加重,多从手掌脚底开始蔓延。温水擦浴、使用无香料保湿霜可缓解,严重时需口服考来烯胺降低胆汁酸水平。
2、黄疸: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巩膜和皮肤黄染,常伴陶土色粪便。光照疗法辅助胆红素分解,新生儿需监测胆红素脑病风险,成人需排查胆道肿瘤可能。
3、脂肪泻:胆汁缺乏影响脂肪乳化,粪便漂浮恶臭且含油滴。建议低脂饮食配合中链甘油三酯补充,胰酶制剂可改善营养吸收不良。
4、尿色加深:结合胆红素经肾排泄使尿液呈浓茶色。需每日监测尿量变化,肝硬化患者出现酱油色尿提示肝肾综合征可能。
5、肝区不适:肝脏肿大牵拉包膜引发右上腹闷痛,可能伴发热寒战。超声检查鉴别胆管结石与肿瘤,急性胆管炎需紧急抗生素治疗。
日常需限制动物内脏、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适量有氧运动促进胆汁排泄,肝硬化患者需每3个月监测甲胎蛋白和肝脏弹性检测。出现意识模糊或呕血等门脉高压表现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