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患者可通过鼻饲管置入、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泵输注、个性化配方调整等方式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胃癌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胃溃疡恶变、遗传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酗酒等原因引起。
短期营养支持首选鼻胃管或鼻肠管,硅胶材质导管经鼻腔置入消化道,适用于术后早期或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需每日检查管道位置,冲洗管道防止堵塞,营养液温度保持38-40℃。常见并发症包括鼻腔刺激、反流性肺炎,喂养时保持30°半卧位可降低风险。
预计需长期营养支持者适用PEG或PEJ手术,在内镜引导下经腹壁建立喂养通道。术后24小时开始低速率输注等渗营养液,造瘘口需每日消毒换药。可能与局部感染、导管移位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渗液、腹痛等症状。术后2周可逐步过渡至全量喂养。
保留部分胃功能患者可选择高蛋白营养粉、短肽型制剂、匀浆膳等口服补充。建议分6-8次少量摄入,搭配木瓜蛋白酶辅助消化。选择乳清蛋白为主的配方可提高耐受性,避免一次性摄入超过200ml液体。
持续泵注更适合胃切除术后患者,采用专用肠内营养泵控制输注速度。初始速率20-30ml/h,每8小时递增10ml。输注期间监测腹胀、腹泻症状,出现不耐受时改用短肽配方或稀释浓度。
根据胃癌分期调整营养配方,早期患者使用整蛋白标准配方,进展期推荐低脂MCT配方。合并恶病质需添加ω-3鱼油,放射性肠炎患者适用谷氨酰胺强化配方。定期检测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评估效果。
胃癌患者实施肠内营养需配合适度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术后早期可进行床上踝泵运动。饮食选择蒸蛋羹、山药糊等低渣食物过渡,避免高渗糖水刺激肠黏膜。护理重点包括记录24小时出入量、定期称重监测营养状况,出现持续呕吐或腹胀需及时影像学排除肠梗阻。营养支持期间建议补充复合维生素B族及锌制剂,改善味觉敏感度提升进食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