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补充水分、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感染、脱水、免疫反应、环境因素、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酒精或冰水刺激皮肤。保持室温22-24℃,穿着透气棉质衣物。退热贴辅助降温时需每4小时更换,体温超过38.5℃需结合其他措施。
2、药物干预: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布洛芬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两种药物需间隔4-6小时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避免阿司匹林用于儿童退热,防止瑞氏综合征发生。
3、补充水分:每公斤体重每日需水量成人30ml、儿童50ml,发热时额外增加20%摄入。选择口服补液盐、椰子水、稀释果汁等含电解质液体。避免含咖啡因或高糖饮料加重脱水风险。
4、观察症状:记录体温曲线变化规律,注意伴随寒战、皮疹、意识改变等预警体征。测量体温建议采用电子体温计,腋温测量需夹紧5分钟,耳温枪需对准鼓膜方向。
5、就医指征:婴幼儿体温持续24小时超过38.5℃,或出现抽搐、呕吐、颈强直等表现需急诊。成人发热伴持续头痛、关节痛、呼吸困难,或72小时未退热应完善血常规等检查。
发热期间建议选择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增加代谢负担。保持每日30分钟温和伸展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卧床期间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监测尿量及颜色变化,出现茶色尿或12小时无尿需立即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