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可通过限制蛋白质摄入、药物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肝硬化、门体分流、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等原因引起。
1、饮食调整:限制蛋白质摄入可减少血氨生成,每日蛋白质控制在20-40克,优先选择植物蛋白。适当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维持热量摄入不低于35kcal/kg/d。避免高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不超过50克。
2、药物控制:乳果糖通过酸化肠道抑制氨吸收,利福昔明可调节肠道菌群。门冬氨酸鸟氨酸促进尿素循环,精氨酸可激活尿素合成酶。需监测血氨水平调整用药方案。
3、病因治疗:肝硬化患者需抗纤维化治疗,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门脉高压者可行TIPS手术降低压力。消化道出血需内镜下止血,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4、支持疗法:纠正低钾血症维持血钾>4.0mmol/L,血钠保持在135-145mmol/L范围。人工肝治疗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每次置换血浆2000-3000ml。持续肾脏替代治疗清除中分子毒素。
5、肝移植评估:Child-Pugh评分C级或MELD评分>15分需移植评估。活体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达85%,尸体肝移植约75%。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
患者需严格戒酒,每日监测体重变化。饮食采用少量多餐模式,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锌制剂。轻度活动如散步每次不超过30分钟,避免屏气动作。保持每日排便1-2次,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定期复查血氨、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出现嗜睡症状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