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传播,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与规范治疗。
1、传播途径:
肝吸虫病的传染源为含囊蚴的淡水鱼虾,人类因生食或半生食被污染的水产品感染。囊蚴进入人体后发育为成虫并寄生肝胆管,虫卵随粪便排出可污染水源,形成传播循环。常见高风险食物包括生鱼片、醉虾、未彻底煮熟的鱼粥等。
2、易感人群:
频繁接触淡水鱼虾的渔民、厨师及有生食习惯者感染风险较高。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更易出现重症,表现为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流行区居民重复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等慢性损害。
3、预防措施:
彻底加热食材至70℃以上持续2分钟可杀灭囊蚴,处理生熟食需分砧板。避免饮用未经煮沸的河水或井水,接触疫水后及时清洁皮肤。流行区应定期开展人群粪便筛查,感染者需隔离治疗。
4、诊断方法:
粪便检出虫卵是确诊依据,免疫学检测可辅助诊断。超声检查能发现胆管扩张等异常,重度感染者可见肝纤维化改变。需与病毒性肝炎、胆结石等疾病鉴别诊断。
5、治疗方案:
吡喹酮是首选驱虫药物,阿苯达唑和三氯苯达唑也可选用。合并胆道梗阻时需行ERCP取虫或胆管引流术。治疗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重症患者需配合护肝药物。
日常饮食建议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促进胆管修复,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处理水产时佩戴手套,餐具煮沸消毒。流行区居民每半年进行寄生虫筛查,接触疫水后出现发热、腹泻需及时就医。饲养猫犬等宠物需定期驱虫,避免粪便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