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测、影像学检查、皮肤活检和临床症状综合评估确诊。诊断依据包括抗核抗体检测、补体水平测定、血常规异常、特征性皮损表现及多系统受累证据。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贫血或血小板降低;尿常规检测蛋白尿或血尿提示肾脏受累;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反映炎症活动。这些非特异性指标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免疫学检测:
抗核抗体ANA阳性率达95%以上,但特异性较低;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m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补体C3、C4水平降低提示疾病活动。这些标志物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依据。
3、影像学评估: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胸膜炎、肺间质病变;心脏超声评估心包积液;关节超声或MRI检测滑膜炎。影像学能直观显示内脏器官受累程度,对分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4、皮肤活检:
盘状红斑狼疮需取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典型表现为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真皮淋巴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显示IgG和补体在表皮-真皮交界处沉积,具有诊断特异性。
5、临床标准评估:
根据2019年EULAR/ACR分类标准,需满足抗核抗体阳性且临床评分≥10分。典型症状包括蝶形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神经系统症状等。需排除药物性狼疮、感染等其他疾病。
确诊红斑狼疮需避免日晒诱发皮损加重,使用防晒霜需选择SPF50+广谱产品;适度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改善关节症状;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限制高盐高脂食物;定期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肾功能。出现发热、头痛、胸闷等新发症状需及时复诊,妊娠期患者需风湿免疫科与产科联合随访。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有助于控制疾病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