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因呕吐伴发烧,自行退热后再次出现发热腹泻伴抽搐症状,表现为“双眼上翻、四肢强直,口周发绀”,约1分钟后缓解后患儿神志清楚,由120送至我院。经完善检查诊断为肠炎、热性惊厥,入院后积极给予患儿补液和口服药物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患儿家长对我们表示感谢。
【基本信息】女孩,1岁
【疾病类型】肠炎、热性惊厥
【就诊医院】北京友谊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11月2日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对症治疗(静脉补液、静点维生素B6、双歧四联活菌片、蒙脱石散)
【治疗周期】住院6天,一周后复诊
【治疗效果】疾病好转,院外继续巩固治疗
一、初次面诊
小文是1岁的女孩,她已经开始学会走路了,对各种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心。这一天妈妈给她买了好多草莓,她特别喜欢吃,于是吃了好多。
不过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出现了呕吐3次,呕吐物为进食的食物,同时出现了发热,体温最高达到了39℃,4小时后出现了大便次数增多,稀糊状便,4次,家长给予退热等治疗。就诊前2小时再次出现发热及腹泻,且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上翻、四肢强直,口周发绀”,约1分钟后缓解,缓解后患儿神志清楚。妈妈被吓坏了,由120转运至我院。
二、治疗经过
入院后查体:体温39.6℃神志清,精神欠佳,营养中等。皮肤弹性尚可,前囟闭合,双眼窝无凹陷,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干燥,咽无充血,颈软,无抵抗;心肺查体无异常;腹平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活跃,5-6次/分。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提示:PH7.37、Na⁺138mmol/L、K⁺3.8mmol/L、BE-3.9mmol/L;血常规:白细胞数7.3*10^9/L,红细胞数4.6*10^12/L,血红蛋白123g/L,血小板数197*10^9/L,淋巴细胞比率43.7%;生化全项:乳酸脱氢酶280U/L,α-羟丁酸脱氢酶259U/L;性粪便常规及轮状病毒检查未见异常,行头颅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
向小文妈妈交代病情,小文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表现,查体肠鸣音活跃,考虑诊断为肠炎明确,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正常,以淋巴细胞为主,考虑为病毒感染所致,行头颅核磁暂未见异常,暂不考虑颅内占位性病变。
给出了下一步治疗及检查方案:
1、患儿系病毒感染所致的肠炎,由于暂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故暂不给予抗病毒治疗,同时暂无细菌感染的证据,且惊厥发生后患儿神志转清楚,且入院后再未出现惊厥表现,暂不给予抗生素治疗;
2、积极补液治疗,除了喝口服补液盐以外,还积极给予静脉补液治疗;
3、患儿有呕吐,且有惊厥表现,给予静点维生素B6治疗;
4、口服双歧四联活菌片调节胃肠功能、肠道菌群治疗;
5、由于小文大便次频量多,给予口服蒙脱石散收敛大便治疗。
6、治疗期间多关注患儿腹泻、呕吐、发热以及惊厥的情况,若有异常及时调整治疗。
三、治疗效果
在治疗第2天,小文未再抽搐,体温降至正常,排黄色稀水样便4次,小便量可,摄食精神好转,继续治疗。治疗第6天查房时患儿排黄色稀便1次,无发热,无呕吐,摄食睡可,精神可。查体:皮肤弹性可,眼窝无凹陷,口唇红润,咽无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10次/分,心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考虑治疗有效,建议出院,嘱一周后复诊。
四、注意事项
当孩子发生肠道感染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可伴有发热,部分患儿体温超过39°C。一部分孩子在病程中可能出现惊厥表现,临床表现大多为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四肢强直、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大多持续1-3分钟后缓解。在临床上需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占位性病变、电解质紊乱、癫痫等所致的惊厥发作后需考虑为热性惊厥。
五、个人感悟
热性惊厥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多发生在生后3个月-6岁,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小文在病程中很快出现发热及惊厥,且为全身性发作、惊厥持续时间为1分钟,且病程中患儿未再出现惊厥,结合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以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暂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因此需要考虑为热性惊厥。当孩子发生惊厥的时候,家长一般都是比较紧张的,但热性惊厥的总体预后较好,是年龄依赖性的自限性疾病,这一点需要向患儿家长交代清楚,在临床工作中,如果患儿出现惊厥,我们需要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