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疼可能与中耳炎、外耳道炎、耳部外伤、气压损伤、神经性疼痛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症状和体征判断。
1、中耳炎:耳痛常伴随听力下降、耳闷胀感,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急性期可选用阿莫西林、头孢克肟、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同时需避免用力擤鼻。慢性中耳炎可能出现鼓膜穿孔或耳漏,需耳鼻喉科评估是否需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
2、外耳道炎:游泳或掏耳后出现的刺痛感多属此类,表现为牵拉耳廓疼痛加剧。局部使用氢化可的松新霉素滴耳液,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使用棉签过度清洁。严重肿胀者需放置耳道引流条。
3、机械损伤:不当使用挖耳工具可能导致外耳道皮肤破损,出现锐痛伴少量出血。停止一切掏耳行为,防止污水进入耳道。表皮损伤通常3-5天自愈,深部创伤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软膏。
4、气压创伤:飞行或潜水时出现的突发性耳痛,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鼓室内外压力失衡。可通过咀嚼口香糖、做瓦尔萨尔瓦动作缓解,严重者可能出现鼓室积血需穿刺引流。
5、神经痛:阵发性电击样疼痛可能为耳大神经或舌咽神经受累,常见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前期。需营养神经治疗如甲钴胺、维生素B1,疼痛剧烈者可短期服用加巴喷丁。
日常避免耳朵进水,感冒时正确擤鼻单侧交替,控制过敏原接触。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乘坐飞机时可提前使用鼻减充血剂。持续性耳痛超过48小时、伴随发热或眩晕、出现耳道异常分泌物时,应及时进行耳内镜检查和纯音测听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