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肝炎是由肝脏炎症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皮肤、黏膜黄染的疾病。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酒精损伤、药物毒性、自身免疫异常及胆道梗阻。
1、病毒感染: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干扰胆红素代谢流程。患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等药物控制病毒复制,同时监测肝功能指标变化。
2、酒精损伤:长期饮酒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降低胆红素转化能力。戒酒是核心治疗措施,补充B族维生素和蛋白质有助于肝细胞修复,严重者需进行血浆置换清除毒素。
3、药物毒性: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或抗结核药物易诱发药物性肝炎。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辅以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支持治疗。
4、自身免疫异常: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时,需使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患者可能伴随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定期检测自身抗体水平至关重要。
5、胆道梗阻:胆管结石或肿瘤压迫引发梗阻性黄疸时,需行ERCP取石术或胆管支架植入术解除阻塞,术前需评估凝血功能并补充维生素K。
日常需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优先选择鱼肉、豆制品等易消化蛋白源;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密切观察尿液颜色及粪便性状变化,出现陶土样便或浓茶色尿及时就医复查胆红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