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红疹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斑丘疹或玫瑰糠疹样皮损,通常伴随瘙痒且对抗组胺药反应不佳。其特点主要与免疫系统受损程度相关,包括分布广泛、持续时间长、易继发感染等。
1、分布特点:
艾滋病相关红疹多呈对称性分布,常见于躯干、面部及四肢近端。与普通过敏疹不同,这类皮疹往往在胸背部形成"圣诞树样"分布模式,可能逐渐蔓延至全身。皮损范围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相关,当计数低于200个/μL时可能出现更广泛的皮疹。
2、形态特征:
早期多表现为直径2-5毫米的粉红色斑疹或丘疹,随病情进展可融合成片。特征性表现为皮疹中央可能出现苍白区,周围环绕红斑,称为"靶形损害"。约30%患者会发展为脂溢性皮炎样改变,伴有银白色鳞屑。
3、伴随症状:
红疹常伴随持续低热37.5-38.5℃、夜间盗汗及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可能同时出现毛状白斑或鹅口疮。部分患者会有指甲改变,表现为纵向黑褐色条纹或甲板增厚。
4、病程特点:
普通药疹通常在停药后1-2周消退,而艾滋病相关红疹往往持续4周以上。皮疹可能呈现周期性加重与缓解,使用常规抗过敏治疗效果不明显。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初期可能出现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导致的皮疹加重。
5、鉴别要点:
需重点与梅毒二期玫瑰疹、传染性软疣及药疹相鉴别。艾滋病皮疹通常不累及掌跖部位,此点可与梅毒区分。皮疹活检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但无特异性。血清学检测HIV抗体及病毒载量测定是确诊依据。
艾滋病相关皮肤表现需要综合管理,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无皂基洗剂,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室内维持50%-60%湿度缓解皮肤干燥。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B族及锌元素,适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损害或伴随38.5℃以上发热时,需立即至感染科就诊进行抗病毒治疗评估。日常避免紫外线直射,使用SPF30以上物理防晒霜,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