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为什么会得老年性精神病

2025-05-23

213次浏览

老年性精神病可能由脑部退行性病变、慢性躯体疾病、心理社会因素、药物副作用及遗传因素共同引起,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情绪行为异常等症状。

1、脑部退行性病变:

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重要诱因。这类疾病导致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大量丢失,伴随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逐渐损害记忆、判断等高级认知功能。早期表现为近事遗忘,后期可能出现时空定向障碍甚至人格改变。

2、慢性躯体疾病:

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可能引发血管性痴呆。持续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脑血管内皮,导致多发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则易造成脑白质疏松。这些病变影响神经传导通路,患者可能出现执行功能下降、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严重时合并幻觉妄想。

3、心理社会因素:

丧偶、空巢等重大生活事件可能诱发心因性精神障碍。老年人社会角色转变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长期孤独感会升高皮质醇水平,影响前额叶功能。临床常见焦虑抑郁与轻度认知障碍共病,表现为睡眠倒错、疑病观念等,及时心理干预可改善预后。

4、药物副作用:

苯二氮卓类、抗胆碱能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药源性精神症状。这类药物通过干扰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导致意识模糊和谵妄。老年患者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昼夜节律紊乱、人物误认等可逆性症状。

5、遗传因素:

载脂蛋白Eε4基因型显著增加发病风险。该基因型影响脂蛋白代谢,加速脑内老年斑形成。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往往提前,且病程进展更快,可能合并肌阵挛等神经系统症状,需加强早期认知训练干预。

建议保持地中海饮食模式,适量补充ω-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每周进行3次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建立规律的社交活动日程;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指标;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出现持续记忆减退或性格改变时应尽早就诊神经内科或精神科,完善脑影像学及神经心理学评估。照料者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应对激越行为、重复提问等情况的沟通技巧,居家环境应做好防跌倒等安全改造。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