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可通过晶状体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等手术治疗。该疾病通常由遗传因素、孕期感染、代谢异常、染色体缺陷、外伤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部分先天性白内障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表现为双眼对称性混浊。建议进行基因检测,确诊后需在婴幼儿期接受手术治疗,避免弱视发生。日常需定期复查视力发育情况。
2、孕期感染: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弓形虫等病原体可能导致胎儿晶状体发育异常。患儿出生后需评估混浊范围,对遮挡视轴的致密白内障应尽早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后配合屈光矫正训练。
3、代谢异常:半乳糖血症、糖尿病母亲婴儿等代谢障碍可引发晶状体蛋白变性。需先控制原发病,对已形成的白内障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进行晶状体切除,术后需终身随访代谢指标。
4、染色体缺陷: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常伴发层状白内障。根据混浊程度选择观察或手术,合并其他畸形时需多学科协作。手术时机建议在6月龄至1岁期间,避免形觉剥夺性弱视。
5、外伤因素:产伤或婴幼儿期眼外伤可导致晶状体囊膜破裂混浊。急诊需处理开放性伤口,二期手术采用囊袋张力环植入联合人工晶状体固定,术后需警惕青光眼等并发症。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应保证维生素A、叶黄素等营养素摄入,避免剧烈头部震荡运动。未及时治疗将导致不可逆的视觉通路发育异常,建议出生后6周内完成首次眼科筛查,混浊范围超过3mm需在3月龄前手术干预。术后需持续进行遮盖疗法、视觉刺激训练等弱视防治措施,定期监测眼压和眼底状况。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补充足量DHA,促进患儿视网膜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