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透明细胞癌可通过手术切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介入治疗等方式治疗。肾透明细胞癌通常由VHL基因突变、长期吸烟、肥胖、高血压、职业暴露等因素引起。
VHL基因突变是肾透明细胞癌的主要发病机制,该基因失活导致缺氧诱导因子异常积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针对VHL通路开发的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帕唑帕尼、阿昔替尼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肾透明细胞癌对放疗化疗敏感性较低,但早期肿瘤可通过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假包膜结构清晰的特点有利于手术剥离,保肾手术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通过阻断VEGF通路抑制肿瘤血供。一线用药包括培唑帕尼、卡博替尼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二线可采用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可延长至11个月。
肿瘤微环境存在大量浸润淋巴细胞,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使20%-30%患者获得长期缓解。联合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可进一步提升疗效。
Fuhrman分级系统显示低级别肿瘤细胞异型性小,转移风险低。肿瘤常表现为局限性生长,约75%患者确诊时尚未发生远处转移,早期干预可获得根治效果。
建议术后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饮水2000ml以上避免肾脏负担。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定期复查腹部CT监测复发。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控制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出现血尿、腰痛等症状需及时复查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