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疼痛可能由阴道炎、外阴皮肤病变、激素水平变化、机械性刺激、神经性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局部护理、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方式缓解。
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等感染是常见诱因,常伴随瘙痒、异常分泌物。需根据病原体选择甲硝唑、克霉唑、替硝唑等药物,配合温水坐浴保持清洁。
外阴湿疹、硬化性苔藓等皮肤病可能导致局部刺痛或灼烧感,与过敏、自身免疫有关。建议使用氢化可的松软膏缓解炎症,避免化纤材质内衣摩擦刺激。
绝经期雌激素下降或产后激素骤变会导致外阴黏膜萎缩干涩。可尝试温和保湿剂如维生素E软膏,严重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过度清洁、剃毛损伤、紧身裤压迫等机械刺激引发疼痛。改用pH5.5弱酸性洗液,选择纯棉透气内裤,暂停使用卫生护垫等可能致敏产品。
外阴痛综合征属于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盆底肌痉挛有关。建议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放松肌肉,必要时服用加巴喷丁等神经调节药物。
日常避免久坐压迫会阴部,经期勤换卫生用品。穿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性交前使用水溶性润滑剂。饮食增加亚麻籽、深海鱼类等抗炎食物摄入,练习凯格尔运动改善盆底血液循环。持续疼痛超过1周或伴随溃疡、出血需及时妇科就诊排查肿瘤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