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粒可通过局部热敷、针挑清除、激光治疗、维生素E涂抹、红霉素软膏等方式改善。脂肪粒通常由皮脂腺分泌异常、毛囊角化过度、皮肤微小创伤、内分泌失调、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40℃左右温毛巾敷于脂肪粒处5分钟,每日2次可软化角质层。该方法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适用于初发且体积较小的脂肪粒。
使用75%酒精消毒后,用一次性无菌针头横向刺破脂肪粒表层。操作需在皮肤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处理导致感染或疤痕形成。
二氧化碳激光可精准气化表皮层囊肿,治疗过程约10分钟。术后需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适合密集分布的顽固性脂肪粒。
刺破维生素E胶囊后点涂脂肪粒,每晚1次持续两周。其抗氧化作用能调节角化过程,对内分泌因素导致的脂肪粒效果显著。
该药物主要成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适用于合并感染的脂肪粒。每日薄涂2次可抑制细菌繁殖,但无法溶解角质栓,需配合其他方法联合使用。
日常需避免使用厚重眼霜,清洁时选择氨基酸类洗面奶。饮食增加维生素A含量高的胡萝卜、菠菜,每周3次30分钟有氧运动可调节皮脂分泌。出现红肿疼痛等感染征象时应及时就医,顽固性脂肪粒需通过电干燥法或冷冻治疗等医疗手段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