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直肠造瘘术是什么

2025-05-27

293次浏览

直肠造瘘术是一种通过手术在腹壁建立人工肠道开口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用于解决直肠或肛门功能丧失问题。手术方式主要有永久性造瘘、临时性造瘘、双腔造瘘、单腔造瘘、预防性造瘘五种。

1、永久性造瘘:

适用于直肠癌根治术后或肛门功能永久丧失患者。手术将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末端永久固定于腹壁,形成人工肛门。术后需长期使用造口袋收集排泄物,可能伴随造口周围皮炎、造口狭窄等并发症。患者需接受造口护理培训,定期复查评估造口状态。

2、临时性造瘘:

常用于直肠外伤、炎症性肠病急性期等需肠道休息的情况。手术在病变近端建立临时性造口,待原发疾病治愈后可通过二次手术还纳。临时造瘘期间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障碍,需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并调整饮食结构。

3、双腔造瘘:

多用于急诊肠梗阻减压,将肠管U形外置形成近端和远端两个开口。近端造口用于排泄,远端可进行灌洗或给药。这种术式易发生造口回缩、肠管坏死,术后需观察造口血运情况,必要时行造口重建术。

4、单腔造瘘:

常见于直肠癌Miles术后,将结肠断端单口外置。术后早期可能出现造口水肿、出血,需使用透明造口袋便于观察。单腔造瘘排便不受控制,需指导患者规律排放,避免造口袋过满导致渗漏。

5、预防性造瘘:

针对高风险直肠吻合术患者,在吻合口近端建立保护性造口降低吻合口瘘风险。通常选择回肠末端造瘘,术后3-6个月经造影确认吻合口愈合后可还纳。这类造瘘需特别注意高位肠液对皮肤刺激,需选用防逆流造口器材。

直肠造瘘术后康复需建立个体化护理方案。饮食上采用低渣高蛋白原则,分次摄入充足水分,避免产气及高纤维食物。日常活动时使用造口腰带固定,游泳等特殊活动前更换防水造口袋。心理适应期可加入造口患者互助组织,医护人员需定期随访指导造口护理技巧,及时发现造口旁疝、脱垂等远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咳嗽时用手按压造口周围减少腹压冲击。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