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什么意思

2025-05-28

276次浏览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肺部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喂养困难,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感染途径主要有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出生后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1、病原体感染:

细菌性感染以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病毒性感染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这些病原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环境接触侵入新生儿未成熟的呼吸道,破坏肺泡结构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体交换障碍。

2、传播途径:

宫内感染通过胎盘传播,多由母亲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引起;产时感染因分娩过程中吸入被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导致;出生后感染主要通过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不当或医疗器械污染传播,早产儿更易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

3、高危因素:

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低出生体重儿免疫功能低下、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母亲产前发热等因素显著增加患病风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肺循环异常更易继发严重肺部感染。

4、临床表现:

早期可见呼吸频率增快>60次/分、鼻翼扇动和呻吟,进展期出现三凹征、发绀及血氧饱和度下降。部分患儿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发热或低体温、拒奶或呕吐,听诊可闻及细湿啰音,胸片显示斑片状浸润影。

5、诊断治疗:

需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培养及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确诊。治疗采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病毒性肺炎需使用更昔洛韦。重症需机械通气支持,同时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预防需加强产前B族链球菌筛查,分娩时规范使用抗生素。新生儿护理应严格执行手卫生,避免探视人员接触。母乳喂养可提供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保持环境温度24-26℃、湿度55%-65%。出现呼吸频率增快或肤色改变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引发脓毒症或肺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