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功能

正常人需不需打乙肝疫苗

2025-04-21

225次浏览

乙肝疫苗可通过接种程序、抗体检测、高危人群筛查、暴露后预防、母婴阻断等方式预防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可能由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暴露、共用注射器等因素引起。

1、接种程序:

我国实施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后续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针基础免疫。成人未接种者可检测乙肝五项,全阴性者需接种20μg重组酵母疫苗三针。完成全程接种后抗体阳转率达95%以上。

2、抗体检测:

接种后1-2个月应检测抗-HBs水平,抗体滴度≥10mIU/ml视为有效保护。医务人员、HIV感染者等特殊人群需定期监测抗体水平,低于保护阈值时需加强免疫。检测发现HBsAg阳性者需进一步评估肝功能和病毒载量。

3、高危人群筛查:

医务人员、血液透析患者、静脉药瘾者等高风险群体必须接种疫苗。乙肝患者家属应同时检测HBsAg和抗-HBs,易感者需完成免疫接种。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建议每3-5年复查抗体水平。

4、暴露后预防:

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时,未接种者需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并启动疫苗接种程序。已接种但抗体不足者需加强接种1针,同时检测暴露源患者的HBV-DNA水平。暴露后7天内完成干预可降低90%感染风险。

5、母婴阻断:

HBsAg阳性孕妇需在孕期检测HBV-DNA,高病毒载量者妊娠晚期可服用替诺福韦进行母婴阻断。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需在不同部位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疫苗,联合阻断成功率可达95%。哺乳期母亲乳头皲裂时应暂停母乳喂养。

日常需注意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用品,餐饮行业工作者应确保手部无破损后再接触食品。建议普通人群每3-5年复查乙肝五项指标,医务工作者等高危职业每1-2年检测抗体水平。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锌元素可增强疫苗应答效果。未完成全程接种者应及时补种,接种后仍有3%-5%人群可能出现低应答或无应答,需咨询专科医生进行个性化免疫方案调整。

好文章,值得分享给更多人

内容链接已复制

快去粘贴给你的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为您推荐

最新问答

猜你关注